“小切口”治理金融乱象——禹州检察:制发检察建议推动银行巡点人员从业乱象全域治理
在河南省禹州市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银行网点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这回终于可以放心存钱,不用担心有人冒充假柜员来骗我了!”储户王大爷开心地说道。
散布在街道、乡村的储蓄网点,为广大不熟悉电子银行和网络交易的基层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群体提供便捷温馨的服务。然而,不法分子却将罪恶之手伸向其中,身着相似制服变身“甄柜员”,以“高息储蓄”为诱饵,哄骗储户将存款转为保险理财或转入集资平台。
近日,禹州市检察院就办理了一起涉40余名群众680万元储蓄款的经济犯罪案件。该院坚持“群众钱袋无小事”,全力追回涉案款项,并从个案切入、以数据破局,就“第三方巡点人员”问题,深挖“存单变保单”“理财变债权拍卖”背后的金融监管盲区,以检察建议“对症开方”筑牢金融防火墙。
抽丝剥茧 精细把脉
2023年5月,禹州市检察院12309检察服务中心收到线索,反映多名群众在某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遭受较大经济损失。接到线索后,该院经济犯罪检察部检察官立即展开调查核实,5月22日,公安机关对该案立案侦查,检察官持续跟进引导侦查,随着案件深入办理发现,案件涉及的40余名群众680万元投资款确非购买涉案银行保理财产品,而是由自称“银行大堂经理”的第三方巡点人员张某等人推销的某集团公司包装拍卖的债权产品。为查清真相,检察官和侦查人员先后赴多地调查取证,对涉案银行账户进行资金穿透追索,最终查明资金流向,完善证据链条。经禹州市检察院提起公诉,2025年2月,法院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判处张某等4名被告人二年零二个月至一年零八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据赋能 精准开方
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服务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是检察机关司法为民、服务大局职责所在。为深挖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动因,承办检察官与办案团队先后到涉案银行的7家网点走访询问,同步开展问卷调查610人次,并利用大数据模型比对投诉数据1.2万条,最终勾勒出典型受害画像:老年人群体占比82%,普遍反映“工作人员主动代操作手机”“承诺保本高息”。电子数据技术恢复显示,巡点人员长期违规登录银行业务系统,利用老年储户对“银行制服”的信任,诱导其签署电子协议,一条“以银行制服为掩盖、向储户推销保险”的灰色产业链逐渐清晰。
通过数据分析和调查研究,承办检察官总结出银行对第三方巡点人员存在“双重脱管”:一是涉案银行工作人员身份标识模糊,致“李鬼冒充李逵”;二是涉案银行对巡点人员监管不严,致“假柜员为储户代操作”。针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精准拟定对策,为高质量制发检察建议打下扎实基础。
全域施策 精效治理
为推动银行加强对巡点人员从业乱象的治理,从源头预防犯罪,禹州市检察院在与金融专家、行业代表充分研讨论证后,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涉案银行建立“智慧巡点平台+人脸识别定位”双核监管,制定巡点人员六项禁令,设立“金融诊疗室”。整改后,涉案禹州支行清退违规巡点人员6名,涉理财产品投诉率从月均23件降至2件,降幅达91%,且通过资金穿透追索积极追赃挽损。
禹州市检察院送达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机制重塑,禹州市检察院开出“精准溯源+智慧监管+全域治理”的“三位一体”治理良方,推动禹州市金融监管部门将检察建议转化为行业规范。金融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对辖区内4大国有银行和5家民营银行开展“巡点人员资质大排查”,在全市31个银行网点设立权益保护站,构建“投诉直通+风险熔断”机制,建立巡点人员“黑名单”共享数据库,覆盖推动银行业全域治理,真正实现“治已病”向“防未病”的深层转变。
分分积蓄托起民生福祉,份份银单关系金融发展。禹州市检察院坚持质量先行、数据赋能,精准制发建议,通过“点对点”跟进监督,推动银行巡点人员从业乱象治理,实现了以检察力量牢牢守护群众“钱袋子”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