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化

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2-05-23

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

 

徐红宇

 

2015年12月,在年终岁尾,机关各支部30名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踏上了南下的列车赴井冈山参加培训,接受一次深刻的红色传统教育和精神上的洗礼。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毛泽东在1965年填写了一阕《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在开班仪式上,全班合唱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重温了那首著名的词作。毛泽东在井冈山告诫世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在访谈教学的第一堂课上,我们了解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2万多战士牺牲在这里,在烈士纪念馆我们看到,很多牺牲的烈士是一大串同姓同族人,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成为无名烈士。我们有幸见到了袁文才烈士之孙袁建芳、王佐烈士之孙王生茂,并听他们讲述家族的兴衰沉浮。当年王佐的司号员,就是后来挥师进藏的的18军军长张国华将军。“井冈母亲”曾志大井托孤的故事感人至深,当年红军医院的党总支书记曾志因为部队转移,不得不把刚生下26天儿子石来发托付给王佐部下的一名石姓副连长。直至建国之后已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曾志才与儿子骨肉重逢,在访谈课上,曾志的孙子石金龙、这位扎根井冈的如今已年近花甲的老人,给学员们讲述了家族往事,有一次去北京他曾经艰难的开口向奶奶提出了商品粮户口的请求,这位奶奶最终没有答应。1998年,曾志走完了87岁的生命历程。她早在1992年就立下遗嘱,丧事从简,把每月省吃俭用的工资捐给希望工程,骨灰洒在井冈山的小井红军医院旁。石金龙老人还提到,1997年在曾志去世的前一年,曾志在电视上看到曾孙蔡军光荣地成为第一批驻港部队的战士,还欣喜地从北京打电话共同庆贺。在黄洋界,学员们重走了朱毛红军的“挑粮小道”,当年这段崎岖不平的挑粮小道,朱德亲自挑粮,并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美谈。在干部带头下,红军战士肩挑背扛,把30多万斤粮食运上了井冈山,解决的给养问题。“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历史需要不断地重温,后人才能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正如哲人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进入井冈山,一路上生动的红色元素纷纷跳入学员们的眼帘,井冈山之火、井冈山红旗、井冈山号角、井冈山哨兵的雕塑都离不开红色,这里更有红军和红色政权。井冈山群山环绕,一个个山间盆地就形成了村庄居住地-----大小五井。大井、小井、中井、上井和下井都是红军活动的重要场所。站在井冈山烈士陵园的平台,极目眺望,苍劲翠绿的井冈山主峰---五指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像一只紧握的右拳,在我看来,五指峰更像是中国的脊梁,是井冈山精神的象征。五指峰作为井冈山的经典形象,后来也成为百元人民币的背景图,在茨坪,35岁的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当年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起草了对中央的报告,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毛泽东当年走上井冈山,与绿林好汉交朋友,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边实践、一边创造、一边总结,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崭新思想。毛泽东曾引用一句俗语“草鞋没样,边打边像”,充分展现了他勇于打破常规、敢闯新路的创造精神。当年的思想创造也包括“支部建在连上”重要思想。朱毛红军在井冈山战斗虽然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是却开创一条通向胜利的成功之路。几天来,学员们寻访先辈的足迹,时时为前辈的创新精神所折服。

三、守纪律、讲规矩。红军要有红军的样子,红军要有红军的规矩。穿上红军服,八角帽、皮带、绑腿,一样都不能少,最要紧的是系上最上面的扣子---“风纪扣”。学员们在小井烈士墓前,在黄洋界、在毛泽东旧居前,自觉的排成三队认真听取老师们深刻动情的现场教学。1927年,毛泽东在井冈山雷打石宣布了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诸如上门板、捆稻草,不拿群众一个番薯,打土豪要归公,洗澡避女人,不搜俘虏腰包。件件纪律要求让人一听就懂,切实管用。在这里我们可以追溯到共产党人纪律文化的源头,它为建立一支人民拥护的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今天新颁布的8条《准则》和133条《条例》可以看到党的纪律文化的发展和完善。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可以说,纪律文化同样关系到一支革命队伍的生死存亡。说起文化,微博上传来一个关于文化的解释,文化是“根植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当年一位普通的红军连长在给妻子的信中写到:在井冈山日子确是苦的,但是心情是畅快的,每天都充实着、快乐着。信念、自觉和自由映射着这位年轻的红军干部的精神世界,这样的精神世界也应当是今天每一个党员精神世界的源泉。在回程的大巴车上召开了简短的培训总结会,班委和小组长纷纷发言,这次培训,真的不虚此行,深受教育。愿井冈山精神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