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化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发布时间:2022-05-23

观《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有感

 

  徐红宇

   

星期五的下午,机关干警集体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很感人,在三楼会议室周围很多人都感动得抹着眼泪,我也不禁流了泪。这是一堂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课。影片通过周恩来1961年春在河北伯延实地调研的四个昼夜,典型再现了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段解散大食堂政策纠偏的史实,叙述了50多年前党和人民群众的一次真情互动的过程,影响极为深远。

观后我有三个深切的感受:

第一是了解实情的过程有多艰难。周恩来,共和国的开国总理不愧是党的优秀干部,人民的好官,好就好在他不了解实情就不走,要了解实情就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他在伯延搞调研不是只搞一个下午,而是四个昼夜。如果像时下有的干部下基层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下基层总是乐于被搪塞、甘愿被糊弄,又如何真正能了解到实情?当他踏入伯延村时就问“树叶怎么都光了?”有人回答“树叶都叫羊吃了。”但是连小孩子都会反问“羊还会上树?”总理知道人都吃不饱,哪有羊吃的。基层干部有时害怕上级了解到实情,有时会千方百计编瞎话粉饰太平,总理刚来半天,村主任就急着把总理欢送走,能讲实话的人总理一个也见不到,村主任抱着不能给总理添堵的朴素心情,把那些爱“放炮”的村民集中到一个地方,连村主任的老爹、当年的老支书也要“被牺牲”了,可见干部要了解民意、连接民心需要下一定的功夫、打破障眼法,克服一定的困难。总理作群众工作的本领是一流的,总理亲自走访农户,与农民毫无感情的隔阂,与不入食堂的独居老人拉家常,没有一点距离感,几句话就说得老单身汉笑了起来。反观现在一些干部往往存在本领不足和本领恐慌,媒体报道一领导干部到农户家中走访,问了家里几口人、多少地之后,就不知道再说什么了,究其原因还是与群众的感情两张皮,油是油,水是水,又谈何体察民情。

第二是让百姓讲出真话有多不容易。总理调研大食堂问题,大家都不敢说食堂不好,反而违心地说食堂好。因为当时食堂是社会主义的标志,谁说食堂不好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影片中在一次座谈会上二廷就“放炮”了:总理,你叫说真话还是假话?食堂好,食堂吃不饱。一共几两的指标,炊事员多吃点,他们的孩子老婆爹娘老子多吃点,干部再多吃点,还能剩几两?要是自己做,糠糠菜菜、汤汤水水就能糊弄饱。他甚至对总理说:你再迟二年不下来,连你们也吃不上饭了。群众对政府的批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讲的却是真话。正是这些直白的真话使党的高级干部陷入深思、使当时甚嚣尘上的“大锅饭”“浮夸风”得到遏制,最终改变了党和国家的那段历史。针对“二廷放炮”一般的听众还有两种心理,一种是他说出了大家都不敢说的话,吐露群众的心声感到痛快;同时还有另一种心理,总理走了准备看他倒霉。这样的心理在各个地方各种人群中并不鲜见。可见讲真话之难,讲真话之可贵。当老支书在座谈会上厉声质问“谁多吃多占了”时,受到气氛的感染,接二连三就有人站起来承认错误,出现了一个个脑袋磕桌子如捣蒜的震撼场面,这是深刻忏悔的场面、自我批评的场面,也是真正让参与者“红红脸”、“出出汗”的场面,决不是搞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这也是讲真话的具体效果。

第三是政策顺应民心,多受人民拥护。在1961年的中国,推动解散大食堂需要极大地政治勇气,即使是像周恩来这样的一国之相也不得不深思熟虑,再三掂量。党的高级干部掌握着政策的航向,任何政策的偏差都可能造成历史性的灾难后果。周恩来对村干部讲的“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八个字其实是字字千钧。经过向主席和中央的连夜汇报后,第二天周恩来到广播室对社员讲话,四里八乡的群众仔细倾听,当他们领悟到总理传达的精神后,大家高兴地扯着喇叭线抱着大喇叭到处跑,为的是让田间地头的老百姓都能听到总理顺应民意的声音。这个生动的场景再次证明了我们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生动的诠释了党的政策如何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何走出历史的误区深受群众的拥护的过程。这样的好影片,饱蘸深情,感人至深,实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