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文化

致青春(二)

发布时间:2022-05-23

 

致爱情

--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感

检察官培训中心  冯晓薇

 

郑微和林静是青梅竹马,嫁给林静是郑微从小到大的梦想,为了跟随林静,郑微考到了林静所在学校的那个城市,可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预算的,到他们相遇之前却出现了一个陈孝正,在书中这一段,有一段这样的独白:她现在觉得,青春有什么用,她恨不得一夜之间跟他一起白头,顷刻就白发苍苍,到那时尘埃落定,一切有了结局,便才是真正的天长地久,再也没有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把他们分开。

世上有情花万种,有一种叫生死相随,你以爱对我,我拿命还你,一偿一报,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阮菀为了赴初恋情人的约会,遇见红灯只有一闪念的犹豫,依旧选择奔跑却被通行的货车撞倒,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施洁爱林静爱得几乎疯狂,看到林静和别的女孩吃饭,可以当场吞下一整瓶的安眠药。三位女主角爱的轰轰烈烈,影片中的男主角呢,陈孝正的自私,林静的犹豫,赵世永的软弱,都不是对爱坚定执着的主儿,男女主角对爱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反差,谈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几个故事——

娥皇、女英是尧帝的女儿,都嫁给了舜帝,舜执政三十九年以后,曾到长江一带巡视,不幸死在苍梧之野,葬在九嶷山上。两位夫人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王。二女在湘江边上,望着九嶷山痛苦流涕,他们的眼泪,挥洒在们竹子上,竹子便挂上斑斑的泪痕,变成了现在南方的“斑竹”,“斑竹”也称湘妃竹。舜死了,娥皇、女英痛不欲生,便跳入波涛滚滚的湘江,化为了湘江女神,人称湘君(娥皇)、湘妃(女英)或湘夫人。我大胆的想,如果先去的是娥皇、女英,因以能服人、以德化人备受诸子十家推崇的舜帝会不会也殉了命去?

霸王项羽被汉王军队重重包围,四面楚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歌而舞,从霸王的剑鞘中拔剑自刎,倒在地上含笑而逝。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流传千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都已经家喻户晓了,还有一个据说是梁祝最早版本的故事我自己非常喜欢——

《古今乐录》曰:“华山畿者,宋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女子,悦之,因感心疾而死。及葬,车载从华山度,比至女门,牛不肯前。女出而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遂入棺,乃合葬焉,号神女冢。”是说南朝宋少帝时,南徐(今镇江)的一个读书人,从华山畿(今丹徒)往云阳(今丹阳),偶然见到了一位女子,很喜欢,从此相思成疾。书里的说法是“悦之无因,遂感心疾”。士子终于缠绵病死,遗言要葬在华山旁,他初见那女子的地方。于是素车白马,迤逦而行,到得山脚下,突然拉车的牛不肯走了,正是女子的家。女子出来,见了士子的棺木,没有悲伤,没有惊愕,很平静地说等一下,然后回屋,梳洗、沐浴,盛装而出,唱着这一阙歌,棺木应声而开,女子纵身而入。

这故事比梁祝简略,却传神。最喜欢的,是那女子盛装沐浴的从容,她知他死了,为己而死,百般哀哭俱无用处。只是作歌:你葬于华山之脚下,你是为我而死,我一个人活着又为了什么呢?倘若你可怜我的处境,请将棺木为我敞开,让我随你而去。

恍过神来,看影片中男主角的爱来的铺天盖地,走的也坚决果断,不似女主角,来与走,都是绵绵不绝,荡气回肠。忆青春,那些说出口的誓言、写出来的情话,忘了吧?那些插满整间房间大小花瓶、矿泉水瓶的999朵玫瑰,枯萎了吧?那些排成心形填满半个篮球场、摇曳着火光的蜡烛,熄灭了吧?那个雪夜里为说一句道歉,在女生宿舍楼下站了一夜的男孩,长大了吧?我最在乎的,还在吗?

 

 

青春是昨天?是今天?是明天?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观后感

侦监处  刘爽

 诗人和作家用无数的词语来描述青春的美好、青春的珍贵、青春的易逝,但青春到底是什么?是一二十岁的花样年纪?是少不更事的叛逆和激情?是纯洁自然的爱恋?是不计后果、随心所欲的冲动?是心无杂念、追寻自己简单的梦?

不同的人对青春有不同的看法。在刚走进工作岗位时,很多年长的同事看到我都会发出感慨:“年轻真好,曾经我也是这么小年纪进的院,眨眼间已经老了,过得真快!”跟我同龄的一位闺蜜今年悄无生息地领了结婚证,当我写着满脸惊讶问她时,她很淡然地说:“属马、属蛇的已经开始相亲了,属龙、属兔的女孩子在相亲市场已经不受欢迎了,找了个合适的,我还不赶紧把自己嫁了!你以为你自己还小着呢,也是大龄女青年了!”我不禁怀疑我还年轻吗?一个人的青春是不能简单以年纪来划分的,每个人的青春年龄也是不一样。记得曾听过一位中国科学院的物理学教授讲课,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精神矍铄,半开玩笑地说:“你们看我长得年轻吧,我也觉得我年轻,我觉得我还没开始发育呢?”一句话惹得满堂哄笑。细细品味这句话,活在当下,就是享受青春,就是致敬青春最好的方式。

致敬总意味是失去,意味着不复存在。当我看到电影中的一幕幕时,犹如回到了十七八岁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感觉。忆往昔,我的大学舍友中同样有郑薇的敢爱敢恨,有黎维娟的小小洁癖,有朱小北的“帅”真之美,有阮莞的一心一意、死心踏地。那时的我想当一名数学家,却主修一个连乘除法都用不上的专业;那时的我向往着大海,梦想着云游四方,现在却在没有高山和流水的地方落脚;那时的我憧憬着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却在羡慕别的女孩放假有人送、开学有人接,早起占座、打水、打饭、搬东西一概外包中,落寞地一个人在多年的异地恋中饰两角儿,渐渐独立、强大。有的人轰轰烈烈,有的人平淡无奇,无论怎样,那都是一段难以追寻的回忆。正如《致青春》的歌词: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年华青涩逝去,却别有洞天。这年华青涩逝去,明白了时间。

逝去的,无论酸甜苦辣,都是美好的。过去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成就了我们今天的样子:我感谢当初的专业选择让我从事现在引以为傲的检察职业,享受着这个小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家人随时随地的温暖,欣慰于这份感情在多年的远距离考验中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昨天已逝,来不及伤感;明天未到,无法预测;唯有今天,尚在我们手中,为了明天的美好,请告诫自己,把握好今天,无关年龄,都会青春永驻,都会青春不朽。

 

 

 

青春,不是只有爱情

监察处 艾俊磊

 

《致青春》,一部让70后、80后深刻共鸣、唏嘘不已的怀旧电影。说是怀旧,其实算不上,毕竟我们也才刚刚从校园的“青葱”岁月走来了十多个春秋而已,至今我们的青春还未完全远去;说不怀旧,却又怅然若失,恍若隔世,再也无法回到那时的岁月,再也不能满怀理想地在宿舍墙上挂上自己心仪的格言,无边无际的幻想未知的人生……电影,用两个小时,浓缩了大学时代乃至走入职场的那些个郑微、陈孝正、阮莞、朱小北、黎维娟、许开阳乃至老张们分道扬镳的岁月,曾经的激情、懵懂、脆弱、单纯、冲动与理想,都在时间的冲刷下,积淀成了回忆。明暗起伏的感情线,串起了令人感动却又似乎无解的错杂剧情。青春没有对与错,正因为青春,每一次的抉择,都会有无限可能。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时下颇为流行的话:再不疯狂,我们都老了。且不说郑微的大胆与疯狂,阿正的聪明与无力,阮莞的专注与痴情,小北的叛逆与脆弱,我们自己是否也曾在青春的激情与迷茫中跌跌撞撞?然而回望,在与主人公们的依稀重影中,还是庆幸,自己曾经迷茫却不曾迷失,曾经脆弱却未曾放弃,在也算熙熙攘攘的大学里,追求了自己想要的,奋斗了自己向往的,把握了自己努力的;收获的,远远超过了自己所期望的。青春,并不意味着疯狂与忘却——疯狂地挥霍自己的时光与精力,忘却深爱自己的那些人——相反,青春,意味着奋斗与责任——用青春这唯一的资本去奋斗,扛起自己对所爱的人们的责任。

正如破茧化蝶,青春,便是蜷缩在并不富裕的空间里积蓄力量的蛹;如若提早冲破自以为束缚的藩篱,怕是只能落得残翅难飞,寂寞凋零。由此,脑海中浮现出了曾经极为推崇的一句话,“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方,做你自己该做的事情”。青春,就是生命赋予自己的积蓄力量、沉淀厚度的时间与空间。青春的跑道上,没有候补,每个人都是参赛者;你可以慢跑,也可以冲刺,但无法停下,更不能倒退,也许你可以顺便赏花赏月,可以毫无顾忌的玩笑嬉闹,但也许你不曾在意,你的一切表现,都将注定踏过青春终点时的成绩。努力追求的青春,应当无关风月;不这样,恐怕青春像列车一样加速远去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竟然成了无谓的匆匆过客。

还是很感激赵薇,用略显稚嫩的光影,描出了一幅我们基本认同的青春浮世绘。然而尽管剧情也算精妙,尽管满篇的文艺格调也试图遮严被刻意压制的商业气息,还是想说,青春,不是用来被怀念的;青春,也不是只有爱情。

 

 

《致青春》观后感

监所处 张涛

看了电影《致青春》后,不可遏抑地怀念起大学生活来,对老师同学的思念在胸中荡漾开了,迫不及待地打开母校的网页,搜寻熟悉的老师,如饥似渴地浏览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我似乎又回到了10年前的大学时光。

我的母校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在南湖校区(原中南政法学院校区)度过了愉快充实的四年时光。学校位于武昌南部,出了学校北门即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波光粼粼的南湖,校内也有风景宜人的堪称中国校园湖之最的“晓南湖”,可以说是最近水的校园了。“晓南湖”上面飞架一座九孔拱桥,桥栏杆上端是用汉白玉雕刻的小狮子,很是精致,夏天的夜晚,站在桥上,欣赏着湖景,吹拂着凉风,最是惬意了。学校的行道树是香樟树,四季常青,永远生机盎然,油绿的叶子泛着明光,绝不像生活在北方城市的香樟那样病怏怏的。楼前楼后空地上、小路边遍植桂花树,长势都特别好,一到阳历九十月份,桂花的香气便充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沁人心脾,到傍晚时分,尤其浓烈,晚风中在校园漫步,呼吸着花香,仿佛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被花香浸润了。校园东侧有一条偏僻的路,两侧全是一人多高的桂花树,桂花开时,大家都喜欢到那里,去享受那份静谧、清幽,还有空气中处处流动着的气味芬芳的桂花香。后来有机会到武汉的其他高校去,发现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都十分的美丽,但我依然执着地认为我的大学的美是不可替代和难以匹敌的。

我们学校课堂是开放的。学校较早实行选课制度,说白了,就是学生可以选择老师,可以选择学习的课程,即使是学校要求的必修课程,学生也可以选择在不同学期来完成,这就是《致青春》中同一个班级的同学有人睡觉,有人上课的原因了。记得那时常有同学忙着和同寝室的人侃大山,以至于错过了上课时间,甚至有人把上课地点记错了,跑来跑去找不到教室,闹了笑话。我们那时一些公共课往往安排大课堂,如形势政策课等,同一个课堂的同学,却可能是来自全校全年级不同专业的不同班级,也没有确定的课桌,提供了认识许多同学和朋友的机会,真正是全校皆“同窗”。晚上男生寝室“卧谈会”的主要话题之一就是谈各自见闻:今天上课班上有个漂亮女生是哪个系哪个班的,某某老师讲得如何好或者相反,……选课也使得我们有机会在很多教室上课,以至后来上课,不用看门号也绝不会走错教室。南教、北教、梅园、南园、邓析堂、文澜楼,这些教学楼的名字,隔了这么多年,今天提起来依旧那样熟悉。

在很多学校,博导、硕导是不安排给本科生上课的,但我们学校是例外。这让我们也有机会感触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的思维。杨宗辉是讲侦查学的教授,博导,他上课的特点是引导思考,而从不强加给你结论。他习惯于这样表述:有一种观点是这样,还有一种观点是那样,我认为是……,但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你们怎么看?很有点“元方体”的味道。有同学问:考试怎样作答?他说:怎样答都行,单纯应付考试不用来听课的。吴汉东是校长,讲罗马法,但听他上课,也是那样的亲切,印象中由于他事务性活动较多,常常需要调课,他总是很谦逊地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调到明天晚上行不行?要不后天晚上?绝不因工作忙而耽误大家的课程,也不仅仅只考虑自己的时间安排而不考虑别人。尽管他是校长,但站在讲台上,我们就觉得他只是一个老师,认真而又谦恭的老师。陈小君是讲合同法的,一个女老师,但总是慷慨激昂的,气势咄咄逼人,上课时喜欢把思想开小差的同学叫起来提问上一节课的重点,让所有人都紧张起来把心思集中到课堂上来。即使在二三百人的大课堂,你坐在角落里,也能感觉到她在盯着你看,她的目光格外锐利。讲法制史的范忠信,讲起来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听他的课如沐春风。他的课堂不点名,但你要是去晚了,连站的地方都没有,总是挤得水泄不通的,很多没有选他课的同学也都慕名跑去听。大三的时候,河南大学调过去一个法制史老师叫陈景良的,特有性格,上课不讲普通话,并且不觉得在大学的讲台不讲普通话是不对的,有同学听了课很费劲就发牢骚,我就跑去听了两节课,地道河南话,我听着特别舒服。对此,据说陈老师的解释是,中国的历史在中原,历史就是用河南话记录的,讲法制史只有用河南话才贴切。我听说后,觉得生为河南人真是骄傲。这就是大学的老师们,事实上在各自的领域他们都是大师,都是泰斗,但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觉得他们就是普通的老师,也许正因为此,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崇敬。

我们大学宿舍是不熄灯的。不会出现《致青春》中,向宿管科老师求情的事情。每个寝室都有独立的电表,超出定额部分下个月要交电费,停电都发生在没有按时补缴电费之后,否则是不会停电的。记得那时我就经常把同寝室均摊的电费收齐后,缴到后勤管理科去。不统一熄灯,让同学们自我管理。最初面临有人要通宵斗地主与有人要按时作息的矛盾,我们也不知道怎样解决,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生活方式在碰撞。我们在沟通分歧中寻求解决办法,达成一致,该坚持的坚持,该妥协的妥协,让同学友谊在各种考验中得到淬炼。我们学习他人、反思自己;批评同学、矫正自己,也许就是在这样的磨合中我们走向青春,由青涩一点点成熟。

前几天,单位组织考普通话,突然想起两个大学同学的趣事来了。湖北人把鞋子说成“孩子”,天门的徐伟,总是在寝室“运动孩”、“皮孩子”的说,我们开始很不习惯,总是和他开玩笑,后来时间长了,我们也孩子来孩子去的了。长沙的李亮说不清楚“南”和“兰”,说起河南总说“荷兰”人如何如何,气的我纠正他好多次,说我们河南人也是中国人,不要弄到外国去了。不过,当我把“吃饭”说成“吃(ci)饭”时,也给他们留下笑柄。

美丽的校园,亲切和蔼、学识渊博的老师们,亲如兄弟而今天各一方的同学们,我很想念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