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队伍

秉承延安精神 书写检察人生

发布时间:2022-05-20

 

市院宣传处副处长 刘红星

 

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抱着一份浓浓的延安情结,按照市院机关党委的安排,我有幸参加市院“两学一做”专题培训班,来到革命圣地延安,瞻仰先烈的英雄事迹,追思革命的峥嵘岁月。几天来,我们实地参观了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和宝塔山、梁家河、南泥湾、四八烈士陵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地,观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实物和照片,亲身体验了当地浓郁的陕北风土气息。

在来延安之前,我时常幻想着延安的景象。延安,这座革命的圣地,现在终于呈现在眼前,我们被深深地触动着。上学时那一篇篇熟悉的课文,其中真实场景再现,令我们激动万分。在杨家岭,我们看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同志居住过的窑洞,里面陈设简朴,只有桌、椅、床而已,非常朴素,非常简单,然而正是在这里,见证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毛泽东写成了《纪念白求恩》、《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许多著作,会见了美国记者斯特朗,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在这里,中共中央指挥了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领导了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和解放战争,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党的“七大”。在为人民服务讲话台,这是中央直属机关为一个普通战士张思德同志开追悼大会的地方,毛主席当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主旨演讲,大家都耳熟能详其中的片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我们看到在当时延安缺衣少粮、难以生存,要么自行解散、要么冻死饿死的最困难时期,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王震带领三五九旅奔赴南泥湾,风餐露宿,披荆斩棘,开垦荒地,最终使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到处是风景,遍地是牛羊”陕北的好江南。

面对深重的苦难,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反而磨砺了他们坚韧不屈的刚强性格,造就了在面临危难时革命大无畏精神,激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气概,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从而带领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延安之行,我们收获满满。在这里聆听了教授讲述《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对党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宝塔山上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重申了每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四八”烈士陵园前,我们敬献了花圈,为故去的革命烈士致哀。尤其是在延川县梁家河村,这是习总书记曾经插队落户的地方,正是在这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习总书记熬过了难以想象的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带领村民建沼气池、打井,后来又修桥、通电、建小学等。正如习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所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延安之行归来,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锤炼了思想,增强了党性,磨砺了意志,使我很受教育,有三点感触。首先,人要有一点精神。我们每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有一种精神,就是对自己职业要有认同感,进而为职业奉献自己全部的职业精神。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够最终的胜利?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九死一生的那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依然视死如归,勇往直前?那便是一种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念,正是信念的力量和支撑,使无数革命先烈无论面对什么艰难险阻,依然始终坚定如一的走下去,直至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作为一名检察官,既然我选择了这样一份职业,就要将其视为自己毕生追求,将检察职业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要为检察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其次,要有一个感恩的心。我们今天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加倍珍惜,要有一种感恩之心,不攀比、不抱怨、不彷徨,感恩组织给予的一切,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为许昌检察事业增光添彩。最后,要有吃苦的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那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工作中要严格要求自己,苦练内功,强化学习,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使自己真正成为本职岗位的行家里手;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清贫,要稳得住心神,坐得住“冷”板凳,做到守土有责,甘愿为检察工作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认真书写好自己的检察人生!

这次延安之行虽然结束了,但学习、践行和弘扬延安精神却刚刚开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将延安精神落实贯穿于自己工作的始终,更加珍视自己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工作、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实现建设检察工作强市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