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效检察管理年

【高质效检察管理 | 笔谈】晋伟杰:基层检察院必须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

发布时间:2024-07-22

基层检察院必须大力加强

执行力建设

建安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晋伟杰

执行是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缺乏执行力,再远大的目标、再完美的设计都只能是镜花水月。作为抓执行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检察院在推进“高质效检察管理年”活动中,必须大力加强执行力建设。


 抓管理、强执行,必须学会“抬头看路”、善于“上接天线”。执行力,关键在“行”、前提是“知”,“知”是“行”的方向、“行”是“知”的实践,知行合一,既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品格。我们作为基层同志,要力戒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不能谈及大政方针就成了“桃花源中人”,要养成学习思考和注重积累的好习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会、掌握上级院重要工作部署,心怀“国之大者、省之重者、检之要者”,把“书香气”和“泥土气”完美融合,善于在“抬头看路”和“上接天线”中谋划推进工作、抓好执行落实。


抓管理、强执行,必须坚持和突出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我个人认为,问题导向是坚持目标导向的必然,心中有目标、眼中才会有问题,而且目标越大越远,眼中的问题才会越多越深;问题导向又是实现结果导向的前提,如果连现实问题都解决不掉、解决不好,何谈何来好的结果。如果思路不清决心大、问题不准办法多,工作就会越干越被动、越干错越多。基层院身处一线,遇到的问题最现实、最具体、最鲜活,一定要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到“症现于四肢五官、病存于五脏六腑”,既针对症状治标,更找准病灶治本,善于从政治建设、司法理念、质效管理、能力素质等方面抓基层打基础、抓当前利长远,少干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蠢事、多当望闻问切辩证施治的良医,力戒涸泽而渔金玉其外的显绩、多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潜绩。


抓管理、强执行,必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和司法理念。正确政绩观和司法理念是司法办案的指引和遵循,是管方向管灵魂的。基层院抓管理强执行,必须“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司法规律、保持立场定力、突出质效优先,任何时候都坚持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严格依法办案、公正司法。特别是要严格落实“三个善于”要求,始终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做到司法办案实现不偏不倚不枉不纵、法律监督助推无贼无罪无讼无冤。


抓管理、强执行,必须聚焦主责主业重点任务“攻山头拿牌子”。面对检察事业发展高质量、工作现代化的大势和基层院建设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态势,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和《最高检关于加强新时代基层检察院建设的意见》,锚定省检察院部署的“两大战略”“三大工程”和“三高一创·出彩许检”奋斗目标,保持创业者状态和奋斗者姿态,在创造性落实、创新性转化中把基层院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努力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抓管理、强执行,必须提振精神状态、全面提升能力、讲究方式方法。基层院加强自身建设,要害在正气导向、短板在能力作风、关键在执行落实。要围绕“让求真务实、担当实干成为新时代检察履职的鲜明特征”,坚持精神状态是基础,注意解决执行态度不端问题;能力水平是瓶颈,注意解决执行效果不佳问题;工作方法是关键,注意解决执行传导不畅问题。要努力在扛牢主体责任、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上努力成为“政治家”;在提升专业素养、练就看家本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上努力成为“法学家”;在弥补能力欠账、克服最大短板、善于学习思考总结宣传上努力成为“思想家”;在谋划推进工作、履行管理职责、推动发展高质量工作现代化上努力成为“战略家”;在求真务实担当、锻造过硬作风、奋力干事创业争先创优上努力成为“实干家”。如果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水平都很全面、都很过硬,那么任务想不执行都难、工作想不出彩都难、个人想不优秀都难。特别是作为基层院检察长和中层以上等“关键少数”,要认真践行省检察院段文龙检察长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原则,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研判、加强管理、督促指导上,让自己成为“一把火”,点燃分管同志这“一堆柴”。